?
北京博克教育上海公司起名案例 济南曲姿美容有限公司美容医院 东北木匠品牌策划 德丝泰品牌策划 北京华夏典当行公司品牌设计及 为爵仕名邸高档别墅提供布局及 设计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标志 为"真功夫"提供品牌起名及产 巨力电梯新加坡有限公司起名案 天宫一号公益命名案例
地 址:宁波殷家花园5栋9单元2503室
手机1:13805884383  
手机2:15888567808
电 话:0574-88238939
Q   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595549560
主页 > 佛教心经 >
佛教哲学三论-
时间:2012-03-18 14:57来源: 作者: 点击:
更新时间:2010-8-22 8:47:35

古代的佛教虽然形式是宗教的,但本质上亦有其特殊的哲学理念,那便是构成其信仰核心的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具体讲就是缘起性空的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般若无知的知识论或宇宙本体论以及觉悟成佛的人生论或涅槃佛性论。这也可以与佛教自己所标举的三法印联系起来:诸行无常可以引申讲缘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论;诸法无我可以引申讲般若无知的知识论;涅槃寂静也可以引申讲自我解脱的人生论。

从总的情况来看,印度佛教的哲学理念涉及境、行、果这三个方面。境,是信徒们思考或观想的对象,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总括;行,是信徒自身为了某种信仰目的而施行的修炼,是对其深层理念的直接体验;果,是信徒的宗教实践或体验所得到的结果。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囊括了佛教的世界观、知识论和人生论,其中有理论也有实践。如果强调其理论方面,则哲学色彩更浓一些;如果强调其实践方面,则宗教色彩又更加突显一些。中国人面对传来的佛家佛学佛教之分,意在标志它们的不同侧面。因此,我们可以说:佛教是既哲学亦宗教;或者如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所说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即以其宗教面视其哲学,佛法非哲学也;反之亦然。西方人经常用对半杯水进行两种不同结果的逻辑描述:半杯满的和半杯空的。同样的逻辑描述运用于佛教,其义一也。

 

一、宇宙生成论

如我们所知,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或者宇宙生成论是一个缘起性空(大乘空宗力主)的理论体系。从动态的分析来看其重点在缘起,即宇宙万物都是依赖某种相关的条件()的聚合而产生()出来的。从逻辑分析来看其重点则在性空,即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现象存在,待各种相关的条件散去,其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因此,归根结底是没有独立的存在本性。缘起性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佛教的哲学分析传统的宇宙生成论,它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由于相关的条件和因素相互聚合、作用或者离散、失效的结果。这种宇宙生成论揭示了佛教的主体性哲学和超越的思辨性特征。它也与基督教传统有明显的区别,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上帝之口从其神圣的意愿而创造的,其生成、维系、毁灭或救赎都依赖于作为宇宙万物创造者的绝对他在者(GodasWhollyOther),所以,基督教的宇宙生成论所揭示的则是一个客体性的、对存在者主体的宰制性哲学,即他的上帝作为一个宇宙创造者、伦理法律制定者、人类审判救赎者处于宇宙人生的对立面。

而佛教的宇宙生成论所揭示的哲理则与之相反。由于缘起性空的理论,我们又可以将宇宙万物包括人的主观世界都视为一个变化无常、虚幻无定的现象世界,是所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虚假世界。这样的宇宙观同样也是在为佛教的人生论作逻辑上的铺垫,即对于虚假的世界,人自然就不应该一往情深地追求它,否则就太愚痴了。所以,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又是佛教人生观得以建立的前提。推而论之,执著于虚假世界的愚痴”———“无明,就可以视为佛教的首罪,类似于基督教传统的自傲hybris),因其是人生现象的十二因缘之首。佛教人生论的意义在于消除无明,达到,即觉悟的境界,因此也是其宇宙观与人生论的统一。

从表面上看,佛教宇宙生成论是一个纯粹逻辑性的辩证分析,并没有什么人世间的经验基础,特别是没有其他原始文化所常见的那种生殖经验基础。如果真是这样,那倒是太超越了。实际上,佛教关于宇宙生成论的缘起性空观点仍然是受到了观察原始人类生殖经验的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就是构成生命的基础,是生命得以产生的必然条件或因缘。从这两种因缘条件聚合出发,便孕育出了无穷的生命。这种情况在中国宗教的宇宙生成论中被描述成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是乾坤、阴阳、男女的象征系统,所以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宇宙生成的过程和性质与人间男女的生殖经验完全相似。曾影响了原始佛教的教经典《梨俱吠陀》里就有许多关于人类生殖经验的描述,其赞歌中的无中生有并不是一种哲学的逻辑推论,而是原始的生殖崇拜。人类的生殖经验与佛教的宇宙生成论的联系在后来佛教的建筑中也体现了出来,不过由于后人过于喜欢将佛教说成是太成熟的哲学系统而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黑格尔倒是注意到了这种联系,他说:特别是在印度,用崇拜生殖器的形式去崇拜生殖力的风气产生了一些具有这种形状和意义的建筑物,一些像塔一样的上细下粗的石坊。在起源时这些建筑物有独立的目的,本身就是崇拜的对象,后来才在里面开辟房间、安置神像,希腊的可随身携带的交通神的小神龛还保存着这种风尚。但在开始是中空的生殖器形石坊,后来才分出外壳和核心,变成了塔。这些观察便是对男女生殖器和生殖行为的总结,也可以看出原始佛教的宇宙生成论的世俗经验基础。所以说,佛教的宇宙生成论的缘起性空理论,最初的依据乃是对于人类生活经验的观察和总结,而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纯粹逻辑系统。它不是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通过神秘的上帝的口语来造,而是根据人类自身的经验,推而广之去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因此,这个信仰体系更注重人的自觉、及成佛的主体性。当然,佛教传统能够将日常的人类生殖经验、自然现象的生灭变化,深化成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不能不归因于其独具特色的知识论体系。

 

二、知识论

佛教一方面讲宇宙生成论与人生论中主体性的照应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调主体性实现人生论的可能性和条件,即具有佛教特点的知识论或称之为般若之智。般若(梵文是prajň覾,读音近波若),其全称是般若波罗蜜,是成佛所必需的大智慧,是陷人于烦恼的十二因缘中首罪无明的对立面。它的前提是缘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论,而在推论的过程中,利用逻辑的魅力将受经验局限的字从宇宙生成论中消解掉,促使其转变成宇宙本体论或般若特色的知识论,因此它又是超越宇宙人生中的经验的知识论,是直觉的智慧(intuitivewisdom)。信仰者凭借这种般若智慧能够体悟到宇宙万物、人生社会的存在其本质上都是空的,因此能够放下对之所有的一切执著和烦恼,达到心灵坦荡、自在解脱的境界。因此佛教的知识论又是佛教人生论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彻悟的智慧保障,是佛教哲学体系中上承宇宙生成论下接涅槃人生论的中间环节。

在佛教的传统中,这种般若之智是大乘佛教所极力加以发扬的。在他们看来,人类有一种局限于经验的、具体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并不能够完全把握住宇宙生成的本质,因而也不能够为相应的人生论提供可靠的条件,至少经验性的知识还带有世俗的滞碍,会影响人生论的品质。因此,确保人生论中成佛的般若智慧首先就要信仰者改变世俗的、经验的、局部的知识,从对它们的否定而达到神圣的、超验的、全面的智慧。这种般若智慧对于它的否定者而言是具有极大超越性的,因而它是无知与无所不知的统一;中国禅宗的人后来解释经过僧肇明确的般若无知论的佛教知识论时用了言诠不及、意路不到这两个命题,以表明般若智慧是不局限于某些经验知识的无所不知的智慧。这亦即佛教所谓转识成智的知识论的特点。

之所以能够转识成智,是因为我们从诸行无常这一法印中可以推论出宇宙生成的缘起性空,进而可以推知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本质上都是空的,没有其存在者自身的稳定性,这就是无我,不仅是苦海中的人生无自我———“人无我,而且缘起的一切客体现象也无自我———“法无我,这种人、法二无我的理论是将人对客体世界和主体世界的认识推到了极限,其结论当然就是排遣一切知识的般若,也正好与宇宙生成论排遣一切因缘条件的性空相契印。这就是说,我们从人类认识的极限处得到的知识就是般若智慧。因为其在排遣宇宙人生中的一切存在之后得到了诸法无我的结论,所以它也就获得了超越一切知识的至高智慧———般若,这就必然会从诸法无我推导出僧肇所谓的般若无知。这个推论的完成就是转识成智。在这个意义上讲,般若无知中的无知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超越一切经验知识的无所不知。其形式上是否定知识,而实际上是通过否定一切经验知识来肯定超验知识,即智慧。这种知识论的方法,类似于我们讲动物中的四不像:它虽然不是鹿、马、驴、牛中之某一具体的动物,但却蕴涵着四种动物中的某一特征,而般若智慧中要确立的动物要比四不像宏观得多,简直就是动物之全,或叫做万不像,而且此也不是一个数学意义上的万,而是蕴涵着恒河沙数的无限性。万不像是否定了无限多种动物之后获得的动物的概念,所以是大像无像般若无知,这种知识论的方法足以使僧肇承当起解空第一之高名。

但是,般若智慧又不是一个西方传统所说的那种纯粹逻辑的知识论,它是佛教哲学体系里承接宇宙生成论和人生论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它的形成依赖于宇宙生成论中缘起性空的理论,因此既以宇宙人生中的经验性存在为其前提,又超越于这些经验性存在的知识;既不违反经验世界中所形成的逻辑或理性,又能够超越这些逻辑或理性所可能形成的限制。

 

三、人生论

佛教的人生论可以说是在缘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论和般若无知的知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四谛说。所谓四谛就是解释人生哲学的四种真理,以分别对应人生痛苦的诸现象,造成痛苦的原因、解脱人生痛苦后的理想境界以及如何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是所谓苦、集、灭、道。四谛的核心是灭谛,其性质类似于基督教传统中的救赎论或其他宗教传统中的解脱论。

人生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生老病死及自性无常,而且还是心灵上的空虚、荒诞、失落和绝望等无量诸苦,简直就是苦海无边。这些触目即是苦的现象和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佛教人生论所要解决的生死大事。然而在解决这些以为主要特征的生死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这些苦是何以产生的,以便从根源上永断无量诸苦。这就将人生论与宇宙生成论及知识论统一起来了。

但是,与婆罗门教不大一样,佛教对于人生中的无量诸苦却有一种与其宇宙生成论相统一的解释。这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说。其一,是从逻辑的因果关系推论:宇宙万物包括人生都是由因缘关系造成而生起的,人生之痛苦、命运之不幸,都是由承担者自己的原因、自己的业所引起的、所遭受的报应,是所谓自己造业因,自己受苦果。其二,是从观察物质运动变幻的无确定性推论,得出无常故苦的结论;人的生命是一个生、住、异、灭的从诞生、暂时存在、成长变化、死亡消失的过程,它本身没有存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无我的,既是法(客体性)无我也是人(主体性)无我。这便是无边苦海产生的原因。从这两方面的观察所确立的原因,实际上也可以像宇宙生成论那样被概括成缘起性空。通过缘起性空的宇宙论认识到了无边苦海产生的原因,又可以借鉴般若无知的知识论来构造脱离苦海、觉悟成佛的人生论。因为佛教相信缘起性空是宇宙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认识不到这一宇宙真谛的无明会在任意一现象(境)上生起一烦恼,亦即执迷,那么,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明的人生大概会惹上八万四千烦恼,而由执迷不悟到悟、由无明,当然也会有相对应的八万四千法门。但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上有一个万门之门,即不二法门,它可以了断八万四千烦恼之上的万恼之恼,这便是无明觉悟执迷。佛教教人从人生的苦海中解脱,其人生论的旨趣大约就是在宇宙论和知识论寻找到权威的根据和思辨的方法。很显然,这种建构在人生自性觉悟基础上的人生论或解脱论,是大乘佛教思想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思想的创新,是在传统佛教性空理论的基础上开创出了信仰者主体性的积极价值,其间经过了般若思想的洗礼。就逻辑上讲,宇宙论的缘起性空与人生论的自性觉悟是有内在矛盾的,前者强调普遍的,后者则承认觉悟或其承载者是。这对矛盾在佛教传统内部是交由知识论———般若学来缓冲处理的。

体现般若智慧的佛教人生论通常会讲到两种对立的情况:其一是,被认为是小乘佛教的人生论所追求的是自度,他们能够看穿一切存在者的虚幻,厌恶生死苦海,达到自我的涅槃解脱。但这只是追求阿罗汉的人生境界。其二,大乘佛教的人生论则不同,他们固然认为,自己在解脱了宇宙间的一切烦恼之后,也能入涅槃成佛。但他们却刻意不这样做,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为烦恼、罪孽充盈的世界上,以拯救众生,体现他们的慈悲胸怀,即菩萨心肠。所以,大乘佛教的人生论并不完全是出世的,而更像是积极入世的;它借鉴般若无知的知识论,超越一切经验世界的知识、等级、差别、对待等限制,从缘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论推导出一个众生平等、进而普度众生的菩萨型的人生论,所以,它也不是完全局限于传统佛教的追求涅槃寂静的人生论,而是对涅槃境界本身亦有所超越的人生论,即般若菩萨。《大般若经》就这种体现般若知识论的人生论是这样解释的:菩萨以生死为乐,不以涅槃为乐。”“般若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这当然是发展了传统佛教的人生论,而且是将由缘起性空宇宙生成论的畏生死、求解脱的人生论,一变而成为不畏生死、不求解脱大无畏的人生论。这种大乘佛教的人生论的创造性转换也正是得益于般若思想在知识论方面的无限超越性。具体地讲,就是般若思想的超越性是建构在破除人我执法我执基础之上的,即人、法二无我所具有的人伦价值。它所追求的涅槃寂静是性空的大宇宙、无知的大智慧、菩萨的大解脱三者的统一,因此也是大无畏的。

体现大乘佛教菩萨境界的大无畏的人生论,成为后来佛教乃至中国佛教的人生论的主流。中国人相信菩萨的人生境界与佛祖是相同的,这种表达平等思想的人生论就是佛果,是修行佛教的人生追求,其与小乘佛教的阿罗汉果的人生论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自己的传统中有天人合一的人生论,所以,更容易接受这种佛我同一的菩萨境界论。佛的境界是一种与宇宙同一的,因而认识到这种同一的智慧———般若,就是大心,大心就能够不被宇宙现象、生死苦难所烦恼,因而又是超脱无畏的勇心,这样与宇宙性空相统一的境界,就是超越了生死轮回的人生境界,是大无畏的人生论。

 

四、结论

纵观人类大的文化传统,无不在人生论上追求一超越性的宏愿,基督教传统有博爱,儒家传统有仁爱,佛教传统有大慈悲。尽管其各自表达的形式不一而足,但其旨趣一也。更重要的是,每一种大的人生论系统,都必须有权威的宇宙参照系和令人信服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人生论往往和宇宙生成论及知识论前后照应、相互发明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