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8-17 10:00:55
佛法知悉六尘等义,自然科学之实证逻辑实隐喻凡所有想皆是信息波刺激意根之所致。明乎此则科学之认知,即可扩大领域,亦可通乎佛法之尘相本义。
摘要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现象,不外乎质能世界的动静生克规律,超越质能世界的现象,虽非自然科学现有的实验方法所能量度和认知,但是根据自然科学实证逻辑推论,其存在却无疑义,而且同时证明心灵有别于大脑而独立存在。从佛法六尘等性的意义,隐喻法尘必然存在自然界里,法尘属非质能之自然现象,有意根予以感知。深究佛法与科学的认知,都认同法尘的存在,如此广义的自然观若能建立,即可拓展人类的认知领域,理解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玄妙深奥现象。佛法是透过禅定的心灵提升,从自性回头妙观尘世所得的认知,一切现象尽入因果与情理中。自然科学若能深自反省立论的基础,察觉这片未开拓的天地,则现有的科学认知领域即可扩大和提升,将过去认为非自然的现象纳入科学的理解范畴,与现有的知识互相涵融贯通,使人类享受到更恢宏精妙的文化润泽。
一、引言
在物理学上,任何波动都能被分解成许多平面波以不等的波长、频律和份量组合而成,这是根据数学的傅立业转换法(Fourier transform)所作的解析和表达。但是,从平面波的定义来说,它占有无限大的时空,如果视它为物质世界的波动,于是每一个平面波所携带的能量就是无限大,这违反所有物理量必须是有限量的认知,所以在物理世界里,不应该有平面波这样的东西。然而在傅立业转换的数学式子两边,分明一边代表的是实存的波,另一边却是自然界中不能存在的平面波的组成,这种「集物质世界不能实存的平面波,即等于能实存的波」的矛盾关系,令人大惑不解。到底这是数学还是物理学有问题?症结出在那里?是本质的或是认知的问题?
四百多年前,德国人巴拉塞尔色斯(Paracelsus,1493~1541)首先创立「同类疗法」(Homeopathy)的学说。这个学说建立在同类症状反应的发现上,即某药物能在健康的人身上,引起某种疾病的类似症状时,就能用这种药物治疗该类疾病。经过这样验证分类的药物称为「同类药物」,而其治疗方式就叫做「同类疗法」。经过将近二百年后,德国医生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不仅继承这个理念,还奋力要发扬它。他进一步发现将同类药物一再稀释,炮制成各种势强的药剂,甚至使其浓度远低于亚弗加厥(Avogadro)常数的倒数,在临床上只要授予病患微量的此类药剂,对疾病仍然能有明显的疗效。从炮制的过程来看,其实在高势强的同类药剂里,已经没有该药物的分子了,为什么还会有特定的疗效呢?如此不可思议的临床现象,似乎超越了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
在一九五0年代,德国人傅尔(Rdenhold Voll)医生创制了一种检测经络穴位电性的仪器称为「皮节仪」,可以从经穴的响应电流图上,解读出受检测者的经络生理和病理状况。这给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丰富而立即的系统讯息,帮助医生甚大。当傅尔医生在教授穴道筛检法时,偶然间发现受检者身上携带的药物,会对经穴的电性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如果该药物有利于矫治经络的疾病时,皮节仪上的指针所指的最大值就趋向正常的中值,而且不会有偏坠的现象;假如该药物有害于身体,指针的最大值就偏离中值,而且会偏坠下来;如果身上携带的药物对身体无益也无害,指针的指示就依然如故,没有改善的迹象。这种奇特的药物影响力,对于任何初见此现象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以自然科学的现有知识,似乎还没有人能解释。
佛法把人身与环境的沟通管道分为六类,每一种管道又有根、尘、识三个层次,称为「六根」、「六尘」和「六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则是每一根都有一识执掌辨别识察的机能。前五类管道人人都很清楚,即感官、对象和辨识机能的三个环节。意根和中医所说的心经极近似,心经包含大脑、心脏及其相关机能的分布网。与前五根一样,意根是受法尘刺激而发生响应,意识则发挥辨识的机能,了解法尘的存在与性质。所以法尘和前五尘一样存在自然界里,但是它的踪迹在那里?法尘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里,都有过灵感乍现和正如所想的经验,只是有些人比较敏感,能察觉到这种经验;有些人不那么敏感,模模糊糊就错失了。当这类状况发生时,虽然是非常主观的感觉,但是经常是人们记忆最深也是最津津乐道的事。为什么会有突发的灵感呢?为什么想象会和后来的事情那么相像?很多人都以为是大脑的记忆、重组和推敲的结果,这样的想法是唯物观的思惟习惯,所做的延伸或泛用。严格地说,科学家到现在还不知道灵感和想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当然也无法将奥妙的心灵机转说个清楚。
灵感是自动自发的反应呢?还是应外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大多数人认为灵感是自发的现象,因为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根本拿不出刺激讯息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本文要论说的正是第二种观点,灵感和想象很多时候是刺激下的响应,立论的根据是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论证的结果与佛法的法尘相对照,发现彼此应有相通的存在认知。
二、自然现象存在的实证逻辑
长久以来,自然科学家发展出一套证明自然现象存在的实证逻辑,根据这套逻辑很多人类的五官无法直接感觉的东西,也可以证实它们的存在、认识它们的性质。例如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光波或音波,眼睛和耳朵都无法感觉察知,但是透过适当的仪器或设备的转化,变成在视觉和听觉可以觉察的信息,就能知觉它们的存在。例如示讯器能将不可见的波讯,示现在屏幕上成为可见的图像,让科学工作者做各种观察、分析和掌握。又如电子的存在,可以在电视机的映像管画面、霓虹灯、日光灯、闪电等物体和现象上显现它的效应,虽然从来没有人用肉眼看见过电子的真面目,然而透过这许多可见现象的呈现,现代人几乎都认同「有电子」这么一回事。
自然现象所有类似的存在论证架构,可以用示意图㈠来表示,可见可闻的现象,眼耳直接观察就可以认知;不可见闻的现象,就需要刺激讯息进入仪器,被转成眼耳可以觉察的光影或声音,让人的眼耳接受仪器的显示,进入知觉系统再转换成认知,于是就能肯定刺激讯息的存在。如果还能够调变刺激讯息或仪器,让可见闻的光影或声音产生相应的改变,那么他对刺激讯息的了解和掌握更多也更确切,当然就更肯定刺激讯息的存在。例如家用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不可见的红外线,调控电视机的音量、屏幕的画面和其它功能,每按一下遥控器都能产生调控的效应,因此我们知道从遥控器里会射出东西来。一般人纵然不知道射出来的东西叫做红外线,却相信手指按遥控钮的动作,一定会使遥控器产生可遥控电视机的东西。
图㈠ (图略)
自然科学的现象都是根据这个架构证实而认知的,它是一个操作型的实证逻辑,所有物质世界就借这样的逻辑,确立各种层次的存在认知,例如物理学中的力、功、能量、电荷、电磁场、电位、光波波长等多得不胜枚举的物理量。在这个实证架构里,有认知功能的人处在刺激、仪器和响应的系统之外,接收响应的讯息建立认知,有时候他虽然可以调节刺激和仪器,但是他并不参与在刺激响应的系统里。
三、具体物相的认知
现在将这个实证逻辑架构往人身推进一步如示意图㈡,相同的认知机转会发生在人体里,将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当做仪器,那么能从旁接收信息、作成判断认知的就是超越大脑的心灵,依据这个架构,心灵是独立于感官与大脑之外的存在,感官与大脑是它的工具而已。
图㈡ (图略)
眼睛看一朵花,花的反射光是刺激讯息,透过眼球视网膜的转化,成为电讯传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散布在皮质层成为响应图案,心灵接受这个响应图案,再经过更高层次的处理就得到花的认知。心灵能调节大脑的机能,产生不同的响应得到不同的认知;或者心灵根本不接收大脑的响应,不做任何认知的处理反应,形成「视而不见」的现象。
耳朵听到乐器的鸣响,乐器的振动推挤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压力波,被耳朵收集进入中耳,在内耳将压力波的刺激转变成电讯,送进大脑处理后散布在皮质层,心灵接受这个响应图案,再经过更高层次的处理就产生声音的认知。心灵能调节大脑的机能,产生不同的响应,得到不同的声音认知;或者心灵根本不接收大脑的响应,不起任何认知的处理反应,形成「听若无闻」的现象。
其余的鼻嗅、舌尝、身触,也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机转途径,举凡身边的具体物相都是这样建立认知,在此架构的任何阶段有障碍或瑕疵,都会使认知发生模糊或偏颇。由刺激到感官逐级而上到大脑响应和心灵的辨识,愈是上面的层次有障碍或瑕庇,愈影响认知的清晰度和肯定性。例如眼睛的视力减退比花朵的缺办要影响对花的认知;大脑听觉区的疾病比耳朵的重听要更影响对声音的认知;心不在焉比中风的大脑更影响认知的学习发展。如果所有认知层次的功能都正常、管道畅通无碍,觉察到的刺激讯息是很容易的,丝毫不会怀疑它是虚无的幻象。
四、抽象概念的认知
除了具体物相,如日月星辰、山川河岳、花草虫鱼鸟兽以及人类的文物给我们的刺激之外,在生活里我们还会不断接收到很多念头的刺激,产生欲望和情绪的起伏荡漾。这些念头有些可以追溯到具体物相的激励,有些则是抽象理念的衍生。例如有些人的热心好像出于抽象的崇高理念,实际上可能是具象的金钱或财物的引诱驱策。有些人不畏艰难、无怨无悔为社会付出心力和物力,求的是生命尊严的提升,这样的念头就是源自抽象的概念。
在人类的文化生机里,更精彩的是灵感的偶然闪现,它可欲不可求,似乎没有源头可寻,也没有理路可推。心灵的知觉能力比较粗略的人,极可能来不及觉察到它的出现又归于沉寂,一生中好像从来没有过灵感似的。但是心灵知觉能力比较强的人,对灵感的生灭觉察很清楚,而且能从中撷取精华,改造或创造新文化。这样的灵感是大脑(或心经),从无形无象、苍茫无际的信息流中,突然截获到有条理的讯息,经过心灵的辨识机能处理成新认知。
这种刺激讯息不是物相的信息,所以不是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能接收到的,它是直接刺激大脑,让大脑产生电讯的响应,再由心灵来取舍、整理和判断形成认知,示意图㈢就是这样的架构。所以凡是经由这种架构所获得的认知,它所对应的刺激讯息也必然存在。换句话说,这类信息和具体物相的讯息共存于宇宙里,彼此的微妙关系是人类文化的无尽宝藏。
图㈢ (图略)
用量度物相的仪器和方法,通常不能量到抽象的信息,很多时候只能间接推证它们的存在,例如我们无法用示讯器直接显示电子的状态波;也无法直接量到一个波的相位角。但是这些讯息却能引起大脑不同的电讯响应,所以大脑能扮演类似仪器的转化角色,将刺激讯息转化成心灵所能接受的型式。
类似具体物相的存在,在抽象概念的认知架构里,心灵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要元,它不能和大脑混为一谈,它的功能远超过大脑的物质所能表现的能力。我们常把心灵和大脑当做一体不加以区分,心灵和大脑虽然感觉像是同体,深入地了解却是不相同的东西如示意图㈢。如果心脑不分,主客体就会混在一起,对讯息的取舍和判断就会杂沓混乱,不能获得井然有序的知觉。
同样的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在心灵而不在大脑,大脑得自父母的遗传,虽然每个人的都有些特质上的差异,但是并不会造成绝对的限制;如果能有良师益友的启导,所有的人都会有精彩的心智成长。
根据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来推证,使我们不能不接受抽象概念的思惟和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一样,也必然有非物相的信息做为大脑的刺激讯息。大脑不能自己想,它鲜少自作主张,真正会自作主张而且多愁善感的是心灵而不是大脑,大脑只是心灵的工具,听候心灵的使唤和差遣,扮演着心灵与物质世界相互衔接的中介要元。
五、佛法的六根对六尘
佛教的经典里,六根以六尘为它们的刺激讯息,六根受到刺激才能发生响应,这些响应由相应的六识感受、辨识和判断,形成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指的是眼睛之所见,包含大小、形状、颜色和光影;声尘指耳朵之所闻,包括音量、音调、音色和旋律;香尘包含或浓或淡的香臭之气:味尘包括辛、甘、苦、酸、咸等味道;触尘指的就是物理的接触电位差;法尘所说则是各种法则和道理。这六尘在佛法里都是一视平等地存在,也就是人类进入物质世界,必然会接触到的六类刺激,所以佛法认为法尘是物理世界中实存的东西。
法尘会出现在脑海里,以前述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来看,因为它能触动大脑产生电讯响应,所以这个刺激讯息就要存在。佛法在赋予尘相的名称时,就等于明示了它的存在。但是,自然科学却认为大脑的想是自发的,与周围的自然现象的存在完全无关。
佛法和自然科学在这点的认知上,显然是南辕北辙,那一种看法才对呢?深入探究即明白自然科学在画地自限,存在实证逻辑已经隐喻「凡所有想都有实存的自然信息」,自然科学理所当然要明了它必然存在,绝不能否认它们,要不然就犯了自我悖论的毛病。换言之,自然科学一旦构筑在这套存在的实证逻辑上,就等于承认非物相信息或法尘的存在,然而时至今日何以还不能自知呢?我认为这是唯物观念先入为主的作祟,唯物导向的观点过份膨胀泛滥,导致不能深自反省这套逻辑的深义,使自我的认知受到莫大的局限。
六、法尘的广泛性
自然科学如果能省察到法尘的存在,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和疑惑就能迎刃而解,找出畅达自然的道理,衍生更多完美的新观念。
数学的思惟所得是法尘之属,虽然说它好像是用一只笔、一张纸,再加上大脑的思惟所做出来的,与周遭的自然现象似乎毫无关系。但是以六尘的存在皆等义来看,数学之思惟所得不能与自然无关系,实际上是法尘刺激大脑,经过心灵的接受、整理和判断所形成的认知。所以数学没有脱离刺激响应的实证逻辑架构,因为大脑在这里扮演能接收信息的仪器。有法尘的信息才能刺激大脑,引起电讯的响应,法尘是组成自然界的要素之一,数学也在描绘自然界现象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数学的知识向来不必证明可用与否,就直接用在自然现象的描述里,从来没有发生不适用的困扰。这说明数学是广义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所谓广义的自然科学就是六尘等观的科学。
一旦承认法尘的存在,在物理学里任何波动用傅立业变换法,解析成许多平面波的组合,这个数学式子两端所代表的量,也就不会产生虚实相等的矛盾。六尘在自然界里各有特性及作用机转,当然也各有限制或自由度。超越物相的平面波是以法尘的性质存在,不是以质能的性质存在,没有物质世界的时空限制,所以傅立业变换法中,虚实相等的矛盾就自动解除了。原先的矛盾起因于量度仪器只能接纳有限量的信息。
同样的实存观念若应用在量子力学中,描述原子世界的状态函数,就不再是无的放矢的数学游戏。在数学形式的基础里,确有实存之物与它相对应,虽然它并非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但是透过间接的效应转化,法尘可以触动意根,让我们的心灵浮现存在的觉察。
波恩将量子力学的这些状态函数波称为「机率波」,也就是原子世界的微粒之存在与特性的「信息波」。它是真实存在的非质能东西,可以到处游走或寄宿,它的状态由低频到高频,有无限多种。因此同类药剂无论被稀释多少倍,只要原药的信息波还在里面,就会有该药的临床效应。同样的,在穴道电检仪上做药物的筛检,也是利用药物的信息波是实存的,而且能够随着电路流转的电子进入人体,使身体接收到信息波的作用,产生相应组织或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改变。
法尘是各式各样的信息波,它们组成更大的自然界,认识这个世界能突破唯物观的思惟限制,使思惟空间获得更宽广的舒展。过去很多玄妙不可理解的现象,都可以导入法尘的理路,呈现理所当然的结果,也让唯物观的解析流弊得以稍稍补救。透过法尘信息波的概念,离散的事件能统整成一体,亦即能化零为整,将局部结合成整体观的认知,看到大体的规律或现象,而不会有「见木不见林」的偏失。
七、结语
将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往人类的身心方向更深入对应,很容易就发现大脑并非最后的决断者,真正作决断的是心灵。然而大脑比任何仪器的功能都精妙高强,它能接收和反应一般仪器远不能知觉的信息。眼、耳、鼻、舌、身无法灵敏知觉的法尘,大脑(应为意根)却能直接觉察到,因此从刺激响应的关系,法尘能直接刺激大脑,使它产生电讯响应,心灵撷取研判电讯图作成认知。非质能的信息世界与质能的世界相融并存,互相间有着不可划分的含摄重叠关系,人类的自然科学倚重实验仪器所得的科学知识,还只是真实宇宙的一部分,科学要从根本的逻辑再深入反省,才能解除自我的设限而获得较完整宽广的认知。
自然科学是从观察物质世界的现象建立起知识体系,因此物化或唯物的气息非常浓。为了精炼知识,它用了大量的数学,建构现象间的关系和道理,但始终是把数学当作工具而已,不认为它在这个世界里有对应的实存信息,所以一直被画在研究自然现象的门墙外,不认为它和自然世界有任何关联。
其实,数学思惟所得的法则和定理,不是心灵的湖面无风自起的浪花,凡所有想必有对应的实存信息激荡心灵,被心灵掌握到条理才凝结成数学的知识。所以数学仍然是探究自然现象的一门学问,只是它要更深入到法尘的领域,没有被限制在前五尘的领域里。
佛法不从观察物质世界的现象来认识环境,而是从心灵与物质世界的接触和发展来认识环境,所以能看到更深入、更自然也更广阔的实景,这是自然科学还没有达到的境地,也是自然科学要努力的层面。佛法不仅通晓这个层面的性质,而且善用了它的无穷奥妙,达到圆通无碍的境地。
有识别的心就有缠缚,识心与缠缚是主客体的对待关系。识心随时随地都在攀缘辨识各种响应,它不是一颗宁静状态的心。辨识不断,缠缚也就不断,识心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些识心在辨识物质世界的现象,有些则在辨识非物质世界的信息规律,无论是那一类的识心起作用,都有主客相对的存在关系,这一事实会跟着修行者证悟的层次提升而逐渐明了,单靠大脑思虑很难明白其内涵。
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能无中生有的创意,要在心灵超越识心的渊壑,显现清净圆满的心性时,才能不依靠任何刺激讯息而化生智慧,这样的心已经脱离主客体对待的关系,也超越了生灭的问题。本文之所论并未上达如此究竟的心性,因为到达此境界时,一切都能彻知无碍,所以已无可论说之事,再有任何誓(左亥右欠)之声皆属多余。
(责任编辑:admin) |